嘉義進入雲林地界交接處,正好是庇佑大家平安的土地公廟與地基主,社區內金山寺管委會於109年因不忍土地公爺爺的家被法拍,且該地號因有廟坐落於土地上無法被順利法拍而雜草叢生。


在進行土地重新分割後,拍下有土地公廟與地基主的部分,希望能無償提供社區發展協會管理,長期給予村民活動使用。


而緊鄰土地公廟的華南社區活動中心,建物雖老舊但幾年前經過外觀拉皮整理及團隊內部維護完善,就成為社區使用價值最高的場域。


在時常有長者進出的建物旁與大馬路及排水溝的落差,一直讓我們為其安全考量。因此整體性將戶外空間整理完善,是村民大家都非常認同與期待的。


因是二縣交接處,加入社區意象並發揮其土地價值並延伸活動中心的戶外空間功能。以簡約、實用為施作方向。


土地公廟、地基主、活動中心都是既有建築。協會工作團隊與村辦公室都在這棟建物裡工作,平時會員大會及各式會議、社區增能課程…等都在這裡舉辦。因此是村民進出頻繁的場域空間,周圍環境的綠美化與整潔就很重要,且又因緊鄰大馬路更需要安全性的考量。

採用自然工法砌石增加山坡地可運用的空間及做好水土保持,並結合園藝美化整體環境,整地後的大石有了樹蔭下的休憩處及土地公廟名為「保安宮」。

[這一站,保安公園]因而得名。


因為場域是縣界交接,也是社區活動中心常有外賓,設置站牌意象增添童趣。


場域設計與亞洲大學設計系孩子再度攜手大專生洄游計畫「洄柑華南」,勇奪最佳空間活化獎。每一處都有故事及彼此共同的美好回憶,這過程就是最棒的華南精神。

 [這一站,保安公園]停駐宜居的華南,共創美好雲林。

一座幾乎可說是所謂的人口老化、

青壯外移的「限界集落」社區,

改變契機從一所可能會被裁併的小學開始。

改變的觸媒是小學生們的惻隱之心,他們常看到村裡的阿公阿嬤生病了,還要拖著不舒服的身體走一小時的山路去等公車;要不然,得集四位阿公阿嬤一起花個五、六百元叫計程車下山就醫;無論哪種方法都太難了,兒女多數在外地的老人家寧可忍病不看醫生,小學生看了都不忍心。


在師生陳情無門之際,時任華南實驗國小校長陳清圳校長投書到報紙上,引起健保局注意,醫療站總算有了眉目。成立這座醫療站之後,整座華南社區似乎也動起來,小學生們透過各種實踐,參與最前線的社區工作,看到自己所畫的圖、自己的銷售、自己種的田等等,都能貢獻給社區,確實幫到阿公阿嬤,最重要的是學校不必被裁撤,還吸引了更多同學跨區來就讀! 

多半時候,青壯年外移、人口老化的「偏鄉」,幾乎是毫無醫療資源可言。當華南實驗國小師生們的心願被健保局看到,同意設立醫療站,校方也被要求要負起經營責任,且每次看診人數若不足九人就得關站。好不容易要到的資源,華南實驗國小著手集合各方之力,首先整建廢棄多年的保健室。來自企業的贊助、廠商捐贈建材、村民齊手粉刷……,更有善心人士捐出九人座廂型車,以便接送老人家看診。開張當天,十六人上門求診,日後,每回看診更在二、三十名之間。


駐診的賴成宏醫師為骨科專業,從媒體知道華南實驗國小想成立社區醫療站,當健保局探詢賴醫師是否有意願來此駐診,因為看到校長兼撞鐘地擔任「社區總幹事」,張羅社區大小事,不認識華南社區的賴醫師認為自己也可以為村民做些事,即刻答應了。此後,每周二、四逢自家診所休診時,帶著藥劑師與護士上山駐診,提供比醫療巡迴車更周全的醫療服務。

將學校廢棄醫療室改建成醫療中心,營運屆滿十二年,累計就診人次超過三萬人,十二年來的平均就診率為健保局偏鄉醫療站所第一名。同時,賴成宏醫師也分文不取十二年來看診的健保診療費用,全數捐給華南實驗國小學生採購繪本。


勸募交通車,加上每月固定司機薪資是非常龐大的開銷。社區初期仰賴捐款到逐漸往自主方向並進,以商品開發為平台,將學生產業課程的學習成果,再結合人文藝術的美學,引導學生設計包裝,例如水稻課程全班七位同學用蠟筆畫出共生田的故事;咖啡產業課程延伸「純粹台灣」商標及濾掛式內包裝設計;統整原鄉踏查的記錄課程後,將學習軌跡繪製成以酸菜為主題的繪本:《小種子歷險記》等,課程結合產業,最終進入銷售現場,這系列產品營收扣除成本後盈餘挹注醫療中心,回注於社區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