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從梅山往古坑方向,順著山路往上,經過華南實驗國小門口,往前一點點右邊的小斜坡往下,便可停在小平台上,看到新砌的石牆。從這平台上方的天空之夜養生泡腳咖啡可以遠眺嘉南平原或是夜晚的萬家燈火。往山下望去則是一片邊坡草原,起伏有致但不知山高溪豁幾許,若非經過整治,沒人想到原來這邊有路可以抵達。


這工程花了好久的時間,跟社區的耆老與50幾年打石經驗的師傅一起討論、規劃、施工,終於完成了這三面的石牆。,這石頭的堆砌是有一定的規則,一顆石頭得用五顆石頭團團圍住,像是一個手掌撐著一顆石頭,而手掌上的每一顆石頭又同時是另一顆石頭的手掌,彼此支撐著彼此。


如此壯麗如同古城的城牆,假以時日長出青苔、沈積了歲月顏色,必成為一個令人安心的守護。師傅們將原本的斜坡整地,用現地的石頭,打石鑿出大小不同石塊,一面堆疊、一面將土填平,一層又一層緩慢但穩固的將邊坡整理出兩個大平台,雅玫說,這未來要當國小學童們的戶外教學空間。

遠遠地眺望群山中空隙間的平原,林鵰見影不見鳥的忽悠穿越,遺留地面一抹影子。樹影交錯,突然羨慕起這孩子們的視野,那將會帶他們到哪裡去。


那裡就是我們新作的打石步道,但前方只看到久沒人為干擾,緩慢長回次生林狀態的林相,在樹葉與樹葉的縫隙中可以窺見一點點的光,不禁讓人想起桃花源記裡面描寫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那群避世的人就住在這盡頭。


步道裡面有一段路,挖土機無法進去,一人一槌,畫線打樁把石頭打裂,手工一塊一塊鋪起來,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就是這裡,師傅與社區年輕人扛著發電機入山用尖銳細長的電鑽鑿洞,把上平下尖的櫼仔塞進去,一根兩根三根,不能太急,一點一點敲擊,石頭便會依照我們的希望裂成可以使用的石階。就這樣完成了202個踏階,校長在2022年位於華南村28號的華南實驗國小適逢60周年校慶,將其命名為「華南28號上學步道」。


入口處有一塊大石,石頭上淡淡的一個鑿痕,雅玫說一開始問遍社區長者,沒人知道60年前確切的上學步道在哪,因為開了新的柏油路,改善了交通,自然就捨棄迂迴而上,泥濘不堪的步道,久了就變成了獸徑。唯一可依據的就是雨後的逕向水流,水記得回家的路,水路即是過往的記憶。

然後我們發現那塊巨石上的鑿痕不是天然,而是人工而成,就更確定那應該就是步道的起點。之後沈積已久的記憶才開始萌發。


啊!對啊~以前就是從這裡走路回家的、以前上學都要走很遠的山路、一則一則的往返於斯,在這塊巨石旁醒來,一個個身手矯健翻越過泥濘、巨石、草叢、樹林的影子,奔跑在林間。記憶的河流緩緩成行,於石有據,桃花源即在前方。


步道的石頭上鑿痕尚新。書上說,世間所有物體都有一個眼,即使堅固如巨岩,只要找到那個點,輕輕一敲便會裂成兩半。我們不是鑿石師傅,自然無法看見那個眼,但是可以看見師傅在石頭上劃的線,線上等距,輕做一個記號。


有些橫越過水道的緩坡,便用檳榔樹幹為經,鐵線為緯,牢牢綁緊成為一座橋,越是往下越見荒涼。可知闢荒如此不易,步道沒有規則可循,坡度緩就闢路,落差高就做階,沿著山勢迂迴的繞著,畢竟是步道不是攀岩場,垂直上下當然快,但也不是一般人可行。走到步道的盡頭,景色有點讓人感到意外。

有幾間房已經沒了屋頂,斷垣殘壁、四角的支柱尚留,但已無可撐的屋簷,無雞犬相聞、也無黃髮垂髫,往來無人。但在屋舍外竟有一條柏油路!博榮大哥說,地震後,這路前後都斷,往內尚有一片橘子園,也已無人收拾。我們問那這戶人家呢?博榮大哥說已移居到梅山去了。


望這方寸,似鄉下尋常三合院的格局,廚房、客廳、浴室、起居間,曾有生活的痕跡。這一路下來我們已經汗水淋漓,而這路程可能只是他們往常上下學、跟外界聯繫的唯一,一日往返數趟而不可知。


稍作休息,橙花香味飄散,也許只是錯覺。我們依循著原路回去,想著那片宛若城牆的石壁,我們支撐別人的雙手,也將成為被支撐的人,互相依偎,缺一不可。那些往昔走路的人,我們把路重新開啟,新舊影子交替,我們都是世代的人。